——是父母自我完善的修行之路。
很多80后、90后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惑:為什么我們自己小的時候,物資匱乏,教育資源不豐富,感覺家長也沒有時間教孩子,孩子也能一天天長大成才。
現在,生活條件好了,教育資源也豐富,幾個大人同時教育孩子,大家花的時間和精力比之前多很多,反而發現“孩子太難帶了”。
這是為什么呢?為什么用原來的道理教現在的孩子卻發現不管用了?道理雖多,依然教育不好孩子,原因在于不懂這三點!
與孩子共情
教育孩子最好方式,是共情而不是講道理。
我們常說“以理服人”,無論做什么事情,都講究一個“理”字。做人做事如此,教育孩子也是這樣嗎?
盧梭在《愛彌兒》里反復提到,跟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。他指出,世上最沒有用處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:講道理、發脾氣、刻意的感動。
然而,遺憾的是,這三種教育方法卻恰恰是當下許多家長和老師最熱衷的育兒方法。成人脫口而出的大道理,看似無懈可擊,為何在孩子身上卻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呢?
每一本育兒經道理都是一樣的,但孩子卻是不一樣的,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特質,因此教育方法不能照本宣科。
所以,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我們能傾聽孩子,與他產生共情,這也有助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。但是我們不是天生就會說產生共情的語言的,因為它不屬于我們“母語”的一部分。
我們大部分人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,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經歷。為了能流利說出這種接納他人的“新語言”。
下面幾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面對孩子們的感受:
1、 全神貫注地傾聽。
2、 用“哦……”“嗯……”“這樣啊……”來回應他們的感受。
3、 說出他們的感受。
4、 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愿望。
最好的教育在行動中
吸收性心智,最好的教育在行動中。
言行不如身教,這正是蒙臺梭利博士所提出的,吸收性心智的重要性。
我們不能通過口頭指導和直接干預,來促進兒童心智的發展。教育不再是一個灌輸知識和觀點的過程,而應是啟迪心智,激發潛能發揮的過程。
吸收性心智最強的關鍵期,即在孩子0-6歲這個階段,在這個階段,孩子接觸到的任何事物、語言,都將在他的大腦中留下印記。
蒙臺梭利博士將吸收性心智做了一個比喻:海綿吸水。兒童如同海綿汲水般從周圍的環境中吸收各種信息,并以此建立了他們與外界的聯系,形成了自己的個性。
這個階段的兒童,喜歡通過感官的感受來認識周圍的世界,變成了一個感性的探索者。
他們開始喜歡模仿成人,通過自己的雙手及感官去不斷的探索。經過嘗試、經驗分類、提煉,將這些感官的認知慢慢內化成自己的心智。
吸收性心智具有神奇的力量,它見證了每一個孩子的成長。作為家長/教育者,我們要珍惜上天賜予孩子的這份特殊力量,放棄言行說教,身體力行,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。
讀懂孩子
不是道理沒用,而是沒有讀懂孩子。孩子需要的,不是天天跟自己“講道理”,事事追求完美的家長。 家庭是一個講“愛”的地方,孩子需要的是一個真正能讀懂自己的家長。對于0-6歲的孩子,讀懂孩子遠比教育孩子更重要。
蒙臺梭利博士說,兒童只有在一個與他的年齡相適合的環境中,他的心理生活才會自然的發展, 并展現他內心的秘密。那么在家庭教育中,如何做一個讀懂孩子的父母呢?
首先正視當大人對孩子行為的情感反應,留心體會自己的感受,發現其中的奧秘。
在孩子的行為產生時,可以從孩子對應的反應中發現孩子的需求。
1、當孩子想要得到特殊服務或操縱別人為自己奔忙時,家長需要主動的、鼓勵性的回應可以通過讓孩子參與一個有用的任務,轉移孩子的行為。
2、當孩子在尋求權力,我說了算的情況下,家長要撤離沖突,既不開戰也不投降,并讓自己冷靜下來。堅定而和善,決定自己應該做什么,不說,只做,堅持到底。
3、當孩子出現報復行為,家長要避免懲罰和反擊,可以選擇反射式傾聽,處理孩子受傷的感覺:“你的行為告訴我,你一定覺得受到了傷害,能和我談談嗎?”
4、當孩子出現自暴自棄,家長首先要表達對孩子的信任。停止批評,小步前進。關注孩子的優點,鼓勵任何一點點的積極努力,并真心的喜歡這個孩子。
家長應積極尋找機會,有條件的可帶孩子參加社會實踐活動,在充滿教育性的活動中既有利于孩子增長智慧,又有利于其社交能力的培養。
你所走過的每一段路,遇見的每一個人,做的每一件事,其實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的命運。
編輯:翟 蒙
圖片:各班教師
終審:李 靜
Copyright ? 2017-2018 小天鵝教育集團 All Right Reserve 陜ICP備17008207號 技術支持:崇洲科技